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委)正式公布了一系列应急避难场所的新国家标准。这些标准的颁布,对于规范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与管理,具有极为重大的作用。它们有望有效解决过去标准不统一、概念不清等问题。至于这些标准的实际执行情况,我们有必要持续关注。
标准出台背景
过去,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准由多个部门负责监管,导致术语体系不够完善、定义不一、概念模糊,以及各地执行力度存在较大差异。比如,不同部门对同一术语的理解存在分歧,这给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协调工作带来了挑战。因此,新国标的推出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的综合管理水平。
术语标准要点
《应急避难场所 术语》这一规范对基本概念、分级分类、规划建设和管护使用等领域的专业术语进行了详尽说明。该规范总共定义了71个术语应急避难场所尺寸,其中包含6个基本术语、15个分级分类术语、33个规划建设术语以及17个管护使用术语。这些术语的准确运用,保证了应急避难场所从建设伊始至整个运营过程中各项活动的精确描述,同时为统一相关领域的共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分级分类规范
该标准对各级各类避难场所的技术规范做了详尽的阐述。不论是哪一级别的应急避难场所,还是哪种类型的,在场所规模、设施配置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以大型和小型应急避难场所为例,它们在可容纳的人数、设施配备的数量和种类上,都会依据技术指标来划分。
标志标准内容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这一标准内容丰富,不仅对相关术语进行了界定,还对基本要求进行了阐述。它详尽地规定了应急避难场所中使用的各类图形符号、标志,以及它们的制作和布置标准。这包括11种不同类型的避难图形符号和14种场所图形符号等,种类众多。这些标志的设计目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帮助人们快速找到避难场所并获取所需设施。
标志转换要求
对于现有的应急避难场所的标识,有关负责人提出,我们可以通过标准化改造以及维护更新的方法,分阶段地逐步更换它们,而不是采取一成不变的做法。各地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应急避难场所尺寸,合理地规划标识更换的时间安排。但是,新制作的标识和设置必须遵守新的国家标准。这样的做法既能确保标识的有效性,又能考虑到各地的具体状况。
标准重要意义
三项新的国家标准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使用全流程进行了全面规范。《应急避难场所 术语》对相关术语进行了系统梳理,扩充了其内涵和外延,为应急避难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应急避难场所 标志》则对标志的标准进行了明确,使避难行动更加高效。这两项标准的发布与实施,将大大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范性和实用性。
您觉得这三个新的国家规范对提高紧急避难场所的档次会产生怎样的作用?恳请您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也欢迎您对这篇文章给予点赞以及进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