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幼儿园传染病高发!如何预防才能守护孩子健康?

春季,天气回暖,气温升高

各种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

开始纷纷冒头。

比如: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腮腺炎、

风疹、猩红热、手足口病、感染性腹泻等。

学龄前儿童年龄小,免疫力差,

是各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幼儿园易感人群密集,

是各种传染病聚集和暴发的易发场所。

以手足口病为例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应急预案,在2021年,我市超过40%的此类疾病聚集性疫情均发生在幼儿园。鉴于此,强化幼儿园在春季对常见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关键。

那么,预防春季常见传染病,

幼儿园应该采取哪些主要防控措施呢?

1.职工查体

定期举行教职工健康体检活动,针对关键岗位人员,如保育员、教师、食堂员工等,需每年对其特定项目进行检查,确保其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以防止“带病工作”现象的发生。一旦体检结果显示教职工有发热、腹泻等不适症状,或者确诊患有流感、活动性肺结核等呼吸道传染病,亦或感染了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或者存在某些皮肤病,必须立即调整其工作岗位,直到完全康复。在此期间,教职工需出示医疗机构出具的疾病康复证明,方可恢复工作。

2.晨午检制度

设立早晨与午间的健康检查、因病请假原因调查及记录的规范。早晨与午间的检查应严格执行“观察、询问、触摸、测量”的程序。观察:学生的面容和肤色,检查是否有皮疹;询问:是否有腹泻、腹痛、发热、疲倦等不适症状;触摸:感受是否有发热或发冷;测量:在必要时测量体温。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体温升高、皮疹、腹泻、恶心呕吐、皮肤黄疸、眼结膜发红、腮腺肿大、咳嗽等症状,这些可能是传染病的早期迹象,班主任或保健教师应立即展开调查。在确认有疑似病例后,应迅速对患儿实施隔离,安排就医,并指导其居家休息。同时,对患儿接触过的物品应立即进行消毒。

幼儿园传染病防控措施_春季幼儿园传染病防治_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应急预案

各班教师需在教室门前进行早晨的迎接工作,确保与家长顺利完成交接。对于晚到的幼儿,教师需亲自出门迎接,而家长则需在门外等候,以免外界病菌侵入。

3.教室通风

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洗手间等生活及保育区域,需每日进行通风,确保空气新鲜。通风频率为每日两次,每次不少于半小时。通常,通风时段选在早晨以及上下午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

4.卫生消毒

对园内关键区域、公共设施以及空调通风系统进行全面清洗与消毒处理,确保垃圾得到及时清理。同时,定期实施紫外线灯照射等空气消毒手段。此外,对户外的大型游乐设施、门把手等物体表面实施预防性消毒,以维护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清洁卫生。

5.卫生习惯培养

塑造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至关重要,这对于预防传染病的传播具有决定性作用。我们必须教育孩子们在吃饭前后、外出回家后必须按照既定流程洗手,遇到打喷嚏、咳嗽或清洁鼻子时,要用卫生纸遮住口鼻,用过的卫生纸切勿随意丢弃,同时要勤换、勤洗、勤晒衣物和被褥,并坚决避免随地吐痰。

6.户外锻炼

提升户外活动,提升身体抵抗力。应当主动安排儿童参与体育活动,常去户外呼吸新鲜空气,坚持每日锻炼,确保气血流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需根据气候变化,适时为儿童增减衣物,切勿骤减过多。特别留意易出汗的儿童,及时为他们擦去背部汗水。

7.减少聚集

流行病高发期间,我们应当尽量不举办大型集会。若活动确实难以取消,园方需提前制定详尽的应急计划。

8.家长沟通

通过发放宣传资料、运用微信群、举办家长座谈会等方式幼儿园预防手足口病应急预案,对家长进行传染病防控知识的普及,加强家校间的交流,力求减少儿童前往拥挤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对体质较弱的儿童要格外小心。此外,对于出现皮疹和发热症状的儿童,应尽快确诊,并立即给予治疗,同时在家中静养。传染病未过传染期的儿童不得入托入学。儿童康复后,返园时需提供当地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的健康证明。

9.疫情报告

一旦发现传染病疫情,特别是那些集中或突然爆发的疫情,必须迅速向教育、卫生主管机关进行汇报,同时积极参与疫情的处理工作。幼儿园需依据所在区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风险评估结果,严格执行相应的防控措施(包括暂停上课、暂停幼儿园运营、紧急疫苗接种等),并向教育主管机关进行信息上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