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 年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曝光!你知道有啥新变化吗?

至2035年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规定,北京市的应急避难设施将能承载避难人数超过规划常住人口之六成;人均可使用的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将增至2.1平方米;同时,本市将设立综合型、专业型以及特定型三种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京津冀地区将共同协作,打造区域性的疏散与救援通道……由市应急管理局负责起草的《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2022年至2035年)》(征求意见稿)目前正面向社会广泛征求公众意见。

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规定_北京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_2035年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针对我国首都作为超大型城市所特有的风险特点,本市将依据应急避难场所的功能等级、容纳人数以及开放时长等因素应急避难场所面积规定,构建起一套涵盖紧急、短期以及长期三种类型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并设立相应的人口避难保障机制和疏散网络,以此全面加强首都的安全保障。具体而言,紧急避难场所可供避难的时间为一天,而短期避难场所的避难时间则介于2至15天之间,长期避难场所的避难时间则从15天至100天不等。

针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全事件等不同种类的灾害,本市计划设立综合型、专业型和特定型三种应急避难场所。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主要针对地震等灾害事故进行应对,同时兼顾危化品事故、火灾、矿山事故以及恐怖袭击等事件的处理;专业性应急避难场所涵盖了防洪、极端天气、突发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传染病疫情等多种专业领域;而特定性应急避难场所则是专门为老年人、婴幼儿、孕妇、残疾人以及伤病人员等特定群体提供专门服务的场所。

在未来的发展中,京津冀区域在应对紧急避难方面的协作也将得到强化。据规划编制组透露,北京市计划在交界地带优先部署广泛的防灾据点及其他防灾设施,并打造航空、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的区域疏散救援网络,以实现三地联手抵御重大灾害。

此外,北京市设有绿化隔离区域,该区域由两条绿化隔离带构成,人们通常将这两条带子从内到外简称为“一绿”和“二绿”,其中“二绿”大致位于五环路和六环路之间。未来,绿化隔离区域有望在首都的应急避难保障体系中扮演关键角色。首道绿化隔离区域主要承担应急避难人员的疏散与转移任务,同时,与北京丰台站、清河站、北京朝阳站等交通枢纽以及主要对外交通线路相结合,重点规划了短期和长期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规划编制部门负责人指出,该绿化隔离带拥有广阔的绿色开放空间,且与西南、南部、东南、东部地区的交通联系十分便利,因此将着重规划长期应急避难设施,并承担灾害期间的重要安置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