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周末,众多劳碌一整周的人们纷纷前往泸州市纳溪区的麒麟广场,以迎接春天的到来。在那里,高耸入云的应急避难场所标识牌映入眼帘。踏入广场,江畔的樱花与梨花竞相绽放,美丽异常。在步行道的一侧,一幅幅防灾避险图详尽地描绘了避难场所的各项功能以及应急疏散的路径。该区域已设立11处应急避难点,总面积逾六十万平方米,具备容纳约四十万民众避难的能力,区应急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如是说。
拓展应急功能融入日常生活
应急用水、应急电力供应、临时住宿点、应急停车区域、紧急疏散路径……“应急”一词无处不在,与之相关的各种标识和设施设备应有尽有。居住、饮食、医疗救助的地点一目了然。
泸天化体育场位于城区,已被规划为避难所。应急部门对其进行了多项改扩建工程,增设了休息室、应急物资仓库、应急供水站和供电站。“平日里,这里是群众运动和休闲的场所,但在应急状态下,体育场内的足球场、篮球场等硬质地面区域可转变为应急住宿区和医疗救治区。”纳溪中学泸天化校区负责安全的副校长杨灿这样介绍。
应急避难场所具备多项功能,包括应急避难和指挥中心等,共计11种避险措施。其中,应急物资库内配备了安全绳、矿泉水、广播机和对讲机等必备设备。遵循“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仓库在平时仅储存少量应急救援物资。
在去年的防汛演习中,当避难者们抵达麒麟广场时,周边的便民超市依照既定的联动协议,已向他们提供了必需的物资。永宁街道打渔山社区的主任牟丽解释说,即便救援工作暂时停止,广场内的水电供应和生活必需品也足以维持三到五天。
打造人民安心放心的避难所
“建避难场所不能只是一块牌子。纳溪区把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定位为年度推进的“民心守护”工程,其中“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该区于2024年颁布了《泸州市纳溪区应对突发事件应急避难场所转移安置预案》,对11处避难场所进行了细致的核查和勘查,并编制了各自的评估报告。同时,与综合减灾标准化社区建设相结合,确保了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维护和使用实现了全流程的规范化。
指示牌位于路口正中央,需张贴“禁止攀爬”等安全警示语。此外,还需安排专人定期对指示牌进行安全巡查,一旦发现损坏,应立即进行修缮。合面中学与合面小学作为近期通过验收的避难所,为保障其维护工作,合面镇应急办主任马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思考。
乡镇应急管理部门肩负着指导民众安全撤离的关键职责。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涝灾害,成千上万的民众依照预案迅速撤离至广场,此时如何维持秩序、卫生排污设施是否完善、帐篷数量是否充足、饮食饮水如何得到保障……这些问题,马科时常在深思。
经过连续两次的改造和扩建,我们成功消除了众多安全隐患,强化了标识标牌的稳固性,同时提升了避难场所的空间使用效率和居住舒适度。马科坦诚表示,我们致力于将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做到细致入微,精心维护设施设备,细致完善软件系统,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这些场所能成为广大民众安心、放心的避风港。
应急避难场所变为宣教阵地
避难场所有何用途?“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我们应迅速前往那里,那里环境稳固,提供有纯净水源、应急照明设备、帐篷等必需的应急物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足以满足我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在纳溪中学附属安富中学的“开学第一课”上,学生们正积极学习关于避难场所的知识,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避险行动。
纳溪区的相关部门肩负着防灾减灾的重任,他们经常在应急避难点举办宣传和培训活动,从而逐步将避难场所改造成了一系列的宣传教育基地。
泸州长江生态湿地公园紧邻长江,吸引了众多游泳爱好者,包括不少新手,因此日常巡逻及基础救援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消防员们抵达此处,对安全人员进行业务培训。若遇溺水者离岸不远,可利用长杆、绳索等工具,引导溺水者抓住,将其安全拉回岸边。
泸州长江生态湿地公园,作为纳溪区较早建立的应急避难地点,现已转变为防灾减灾救灾的关键场所。在这里,我们开展了地震避难宣传、防溺水宣传等多种活动,依据季节变化,结合“五进”原则,定期举办各类安全知识普及活动,目的是让群众掌握各种安全技能。东升街道安办主任钟方权这样介绍道。
居安思危的核心在于事先防范,而防灾减灾的关键在于普及教育。在推进韧性城市建设的进程中,纳溪区计划持续协调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将休闲广场、校园以及宣教场所整合,以提升公众的防灾意识及自救技能,力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不受威胁,并努力降低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程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