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央与地方联合出资的“十二五”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项目中,位于河南省的9个Ⅰ类避险避难场所均已竣工,且顺利完成了验收程序。为了展现政府服务人民的宗旨和应对城市危机的治理能力,河南省地震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组织新闻媒体进行现场采访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举办新闻发布会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旨在向社会广泛宣传和介绍避险避难场所的分布及社会服务功能,以此增强公众的应急避险意识,并引导公众正确使用和维护这些场所的设施,从而发布全省避险避难场所的建设情况。
9月17日,河南电视台新闻中心、都市频道、民生频道、河南日报、河南商报、大河报等六家省级主流新闻媒体记者抵达焦作市,对应急避险避难场所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采访。他们先是聆听了焦作市地震局对全市应急避险避难场所建设工作的详细汇报,随后又亲自参观了龙源湖公园的避险避难场所以及新建的焦作大学新校区Ⅰ类避险避难场所。对避险避难场所的整体规划布局进行了深入采访,同时,还详细了解了Ⅰ、Ⅱ级避险避难场所的基础设施配置情况,包括应急指挥系统的构建、光伏电站应急供电系统的部署、无塔供水饮水系统的设置以及配备沐浴间的应急厕所等设施的建设进展。
9月22日,河南省地震局于郑州举办了一场关于全省避险避难场所项目建设情况的新闻发布会。在会上,省地震局副局长兼新闻发言人李文利公布了“十二五”时期全省避险避难场所项目建设的相关信息,并对记者们的提问给予了回应。在河南省地震局的应急指挥中心大厅内,举办了一场新闻发布会。河南电视台、河南省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日报以及大河报等超过十家省内知名媒体均参与了此次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李文利首先对河南省避险避难场所的建设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这些场所旨在应对地震、火灾等紧急情况,经过精心规划和建设,具备了应急避难生活服务和应急指挥管理功能,是居民在紧急疏散和临时生活时的安全栖息地,被誉为“灾难降临时的避难所”。河南省地震局立足于增强社会管理水平,着眼于服务中原地区的经济建设,紧紧把握住了国家“十二五”期间推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的契机,成功在河南省推动了9个Ⅰ类避险避难场所和8个Ⅱ类避险避难场所的建设项目。经过两年的努力,截至目前,位于郑州、安阳、新乡、焦作、平顶山、驻马店、周口、南阳、济源市的九个一类避险避难场所均已全面建成。这些场所的总面积达到了142.37万平方米,具备容纳19.04万人的安置能力。洛阳、濮阳、焦作、信阳、兰考、武陟、长葛、平舆等地同步推进了8个Ⅱ类避险避难场所的建设工作,这些场所的总面积达到了31.99万平方米,具备容纳9.8万人的能力,并计划在年底前全部完工。
李文利对全省避险避难场所管理维护等后续工作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指出,目前已有9个Ⅰ类避险避难场所建设项目完工,但这仅是基础工程。如何科学有效地管理和维护这些场所,确保其充分发挥作用,才是工作的重点和核心所在。在接下来的阶段,河南省地震局将与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联手,共同确立具体的管理办法,并同步强化对避险避难场所的宣传教育及预案编制活动;此外,还将进一步深化对市民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升公众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认识;同时,将编制《河南省避险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建设标准》,以此作为项目管理的技术规范和参考依据。
李文利及多位专家共同探讨了避险避难场所的类别、建设规范及核心设施;针对灾害发生后,如何高效有序地启动这些设施;如何对避险避难场所的基础设施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如何实现平时与灾时的有机结合;以及“十三五”期间全省避险避难场所建设等众多社会关注的问题,并对媒体记者的提问进行了详细解答。
据了解,在全省已建成的9个Ⅰ类避险避难场所中,郑州、新乡、安阳、驻马店、平顶山市均选址于城市公园或广场;而焦作市则选定了焦作大学校园作为建设地点;周口、南阳以及济源市则将避险避难场所建在了体育场内。各避险避难场所的人均使用面积均超过5平方米,并配备了应急指挥中枢、紧急水源、紧急电源、应急厕所、临时住宿区、紧急医疗救助及卫生防疫措施、应急物资的储存、灭火设备、紧急停车场、垃圾处理点、直升机停放平台、户外应急显示系统、应急服务站点以及治安维护中心等必要的设施和功能。建设避险避难场所对于增强当地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