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究竟是什么?它通常指的是在自然力量或人为干预下产生的,对人类生命、财产、日常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害的地质现象。此类灾害不仅可能导致人员伤亡,还频繁引发房屋损毁、交通中断、农作物、林木及耕地的破坏,对山区城镇、乡村、矿山等地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地质灾害有哪些?
可以通过哪些“蛛丝马迹”发现地质灾害?
遭遇地质灾害如何避险自救?
一起来学习
↓↓↓
常见的地质灾害
一、
崩塌地陷的原因以及如何应急处理,即指那些位于陡峭斜坡上的岩石和土壤在地球引力的影响下,突然与原本的岩体分离,随后发生滚动并最终堆积在坡脚或沟壑中的自然地质现象。
1、 崩塌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1)自然因素
地震、强降雨、融雪、雷击、河流冲刷、浸泡等。
(2)人为因素
开山采矿、挖掘坡地、修建道路、水库蓄水、堆放渣土以及剧烈的机械震动等行为均有可能引发山体滑坡。鉴于此,在山区开展工程建设与经济活动时,我们必须既要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又要采取措施预防灾害的发生。
2、崩塌有什么预兆?
塌陷区域裂缝持续蔓延,边缘的危岩体出现石块脱落和坠落情况,频繁的小规模坍塌接连发生。
(2)坡顶出现新的破裂痕迹,嗅到异常气味;
间或可闻岩石被撕裂、摩擦、碎裂、跌落的声音;同时,出现温度、氡气含量、地下水质、水量等方面的异常现象。
3、遇见崩塌如何避险?
在穿越险峻路段时,务必关注警示牌的指示,快速通行,切勿逗留。若行车途中不幸遇到山体滑坡,需保持镇定,立即驶离倾斜的路面。
在山地户外游玩期间,切勿尝试攀爬危险的岩石,而应挑选地势平坦的高地作为露营地点。务必避免在峡谷、峡谷入口或坡度平缓的峡谷边缘扎营,同时要避开峡谷弯曲处的凹岸或是狭窄的凸岸地带。
雨势猛烈或连绵不断时,切勿在山谷中逗留;若遇到陡峭的山崖有土石滚落,或者发现大石块有摇摇欲坠的迹象,必须改变路线;若身处可能发生塌方的区域下方,应立即向两侧快速撤离。
二、
滑坡,即斜坡上的土壤或岩石,在河流冲刷、地下水运动、雨水侵蚀、地震以及人工开挖边坡等作用力的影响下,因重力作用,沿着特定的脆弱面或脆弱带,整体或部分地沿斜坡向下移动的一种自然现象。
1、为什么会发生滑坡?
(1)内在因素
该区域的岩石构造较为松散,难以抵御风化作用,同时山体斜率介于10°至45°之间,加之地下水活跃等因素,这些均构成了滑坡发生的根本原因。
(2)外在因素
存在自然因素,如地震、雨雪融化、地表水冲刷浸泡以及河流等水体对斜坡坡脚的持续冲刷等,以及人为因素,包括坡脚开挖、蓄水排水、堆填加载、劈山爆破和过度砍伐等。
2、滑坡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在滑坡前沿的坡脚地带,曾经被堵塞的泉水呈现出复苏迹象,亦或是泉水(包括井水)突然间枯竭,井泉水位发生剧烈变化,或者变得浑浊,出现了此类异常情况。
滑坡山坡上显现出明显的裂缝,这些裂缝近期持续增长、扩张以及数量增加,尤其是当滑坡的后部边缘出现贯穿的弧形张开裂缝,并且明显下沉时,这预示着即将发生大规模的滑坡。
(3)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
(4)有岩石开裂或被挤压的声响。
(5)滑坡体上电杆、烟囱、树木、高塔出现歪斜。
(6)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3、遇到滑坡怎么办?
(1)如果你在室内,要立即撤离,不要贪恋财物。
迅速扫视四周环境,向相对安全的地带转移。通常情况下,除了高速滑坡之外,只要行动敏捷,就有机会摆脱险境。撤离时,切记不要顺着滑坡体的滑动方向奔跑,而应选择向滑坡体的两侧奔跑。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应尽可能接近原先的住所,同时选择交通、水源和电力供应都较为便利的地方,务必避免陷入慌乱,随滑坡一同滚动。
滑坡停止运动后,切勿急于返回家中检查,毕竟滑坡可能持续发生,冒然行动有可能会遭受第二次滑坡的侵袭。必须等到滑坡灾害远离自家住宅,并且确认安全无虞之后,才能进入家中。
三、
泥石流,它是指在山区或沟壑深壑等地形险峻的区域,由于暴雨、暴雪等自然灾害的触发,导致山体发生滑坡,并伴随着大量泥沙和石块的混合流体。
1、泥石流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1)地形地貌条件
泥石流通常在极端陡峭的区域和高海拔山区出现。这些地形陡峭的区域为泥石流积累了巨大的动能,同时也为泥石流的形成埋下了潜在的危机。
(2)松散物质来源
泥石流多在地质结构复杂、断裂褶皱密集、新构造运动活跃、地震强度较大的区域出现。地表岩石多呈破碎状态,崩塌、错位、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普遍,这些现象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大量的固体物质。
(3)水源条件
水源构成泥石流的关键要素,同时也是其触发和能量供应的根本。当暴雨降临,不同粒径的石粒吸收了充足的水分,形态由固态转变为液态,富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在自身重力的驱动下开始移动,沿着陡峭的地形滚动,最终演变成泥石流。
2、泥石流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1)河水异常
若河床或沟道中的水流突然中断,或者洪水流量急剧上升,且伴随着大量草木杂物,这表明河沟上游可能已经发生了泥石流现象。
(2)山体异常
山体表面涌现出众多白色水流,山坡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出现变形、膨胀、裂痕,甚至坡面上的物体也呈现出倾斜状态。
(3)声响异常
在山上若闻及沙沙声响,却难以追踪其声源,那么这声响很可能是由于沙石松动或滑动所致,这可能是泥石流即将来临的预兆。而当山沟或深谷中传来轰鸣声,或是伴有轻微的震动,这便表明泥石流正在酝酿之中。
(4)其他异常情况
长时间干旱的土地开始蓄积水分,路面出现裂缝,公共电话亭、树木、篱笆等物体突然向一侧倾斜,持续的降雨或是雨后溪水迅速消退等现象接连发生。
3、遇到泥石流怎么办?
沿着沟壑既不能向低处奔跑,也不能向高处冲刺,正确的做法是转向两侧的山坡,远离沟壑和河谷区域。
不可攀爬树木以避难,因为泥石流的特性与普通洪水不同,在流动过程中有可能将树木切断并卷入其中。
在空旷的地势、树木稀少的地方不宜逃生,应选择树木茂密、密集生长的区域进行避难,因为密集的树木能有效阻挡泥石流的冲击。
切勿驻足于低洼的弯道内侧,因该区域弯道水位相对较高;更不宜藏身于可能滚落巨石及杂物众多的陡峭山丘之下。
在土层较厚的区域不宜作为逃生的选择,而应前往那些地质结构坚固、无碎石的岩石区域,这些地方不易被雨水冲垮。
四、
地面塌陷现象,即地表的岩石和土壤因自然或人为因素的作用而向地下沉降,从而在地表形成塌陷坑或洞穴。
1、地面塌陷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根据形成塌陷的主要原因,分为自然塌陷和人为塌陷两大类。
(1)自然塌陷:
地面的岩石和土壤在自然力量的影响下地陷的原因以及如何应急处理,诸如地震的震动、雨水渗透入地下、自身重量产生的压力以及地下潜蚀导致的空洞,导致地面出现下沉现象。
(2)人为塌陷:
地下管线因老化与破裂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扰动现象。目前,众多城市的地下管线普遍进入了其使用寿命的后期阶段,这些破损的管线不仅可能导致地面出现坍塌,还引发了诸多安全隐患。
地下工程作业引发的干扰。在城市建设施工环节中,爆破作业和震动效应对地下地质结构的稳定性造成了损害,进而导致地层出现空洞、地下管线受损,最终引发路面塌陷。此外,若施工过程中引发水土流失,地面沉降甚至坍塌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2、地面塌陷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井水、泉源、池塘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水位急速上升或下降,水流量的急剧增加或减少,水面上冒出气泡,水色变得浑浊,以及泥沙翻滚、涌动等情形。
(2)地面变形,地表出现地鼓、环形开裂或局部下沉等。
水坑、池塘、水库或农田中的积水突然出现气泡、喷射水柱、形成漩涡或发生渗漏等现象。
建筑物出现变形现象,包括沉降、裂缝、偏斜以及发出声响,同时道路与管道也出现断裂和错位等情况。
(5)地下土层的垮落声响和微震,家禽家畜惊恐不安等。
3、遇到地面塌陷怎么办?
当身处正在发生地面变形的塌陷区域时,必须立即朝着距离塌陷区边缘最近的安全地带撤离,在紧急避险时,可以紧紧抱住周围的大树。
请避开那些可能发生地面塌陷的地带,还有那些位于边缘的房屋、电线杆等设施。
若有人不幸被困在塌陷区域,切勿擅自进行救援行动,应迅速联系附近的村庄、乡镇、县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以便他们能够有序地组织救援和救灾工作。
行驶在设有采空区警示标志的道路上,务必留意道路情况,并随时准备实施紧急制动等应急手段。
五、
地面发生沉降现象,即地面高度出现下降,这一现象亦被称作地面下沉或地沉,主要描述的是地壳表面某一特定区域范围内的整体下降趋势。
1、地面沉降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1) 自然因素:
这涵盖了土体自然固结过程、地应力的变动、构造活动的发生、地震现象、火山喷发以及气候变化的诸多因素。
(2)人为因素:
人类在追求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不少国家与地区对地下水、石油、天然气等地下资源进行了过度的开采。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地面沉降问题的出现。特别是在那些地下水过度开采和地下油气资源过度开发的地区,地面沉降现象尤为显著。
人类进行的工程建设。在推进城乡现代化的过程中,高层建筑与地下空间的开发项目日益增多。近些年,由于基坑工程中降水作业、密集高层建筑群的施工等原因,地面沉降现象愈发显著,引起了广泛关注。
2、地面沉降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1)井水、泉水的水位突然下降、突然干枯或者变得十分浑浊。
地面上出现隆起或小规模坍塌现象,同时伴有环形裂缝的产生。从地下传来土层塌陷的声响,人们通常称之为“空响”。
(3)建筑物会倾斜、裂开。湖水、井水中冒气泡、有旋流。
在城市区域,常常会出现由于地下水管道、污水管道、煤气管道等发生形变,进而引发的泄漏问题。
3、遇到地面沉降怎么办?
强化地基加固与增厚措施,有助于显著降低地面下沉的幅度。
在建设阶段,我们可以选用轻质材料来替换那些传统的重型建筑材料,例如水泥等,这样做可以有效减轻地面的压力,并减少地面沉降的可能性。
为了防止地面因地下水位过高而发生沉降,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地下水位进行有效控制。
对已出现地面沉降现象的区域,必须实施周期性的监测,以便于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迅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妥善处理。
六、
地裂缝,这种地质现象,指的是地表的岩石和土壤在自然力量或人为干扰的影响下,发生了裂缝,并在地面上形成了具有一定长度和宽度的裂痕。当此类现象出现在人类居住和活动的区域,它便可能演变成一种地质灾害。
1、地裂缝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地裂缝按照形成原因可分为三类:
(1)内动力成因,如地震、火山、新构造蠕动造成的地裂缝;
外动力引起的成因包括膨胀收缩的土壤、山体崩塌、地面滑坡、气候干旱、地面塌陷、冻融作用以及泥火山活动等,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地面的裂缝产生。
与人类活动紧密相关,诸如采矿和采油作业导致的地面塌陷与沉降,以及地裂缝;还有因人类修筑道路和其他工程挖掘边坡而引发的滑坡和崩塌,以及其后缘产生的张裂缝;此外,还有由人类爆破作业和机械振动引发的岩土体裂缝,这些现象均构成了地裂缝。
2、地裂缝发生前有哪些征兆?
(1)地下水突然变浑、变味、变质。
(2)植物异常发芽、开花。
(3)地面下有声音,或能感到地团。
(4)井(泉)水水位突然抬升、冒泡或水量增加、涌水。
(5)坑井水突然升降或干涸。
(6)冬眠小动物、小虫出现异常或从地裂缝中爬出。
(7)地面开裂、冒砂、冒水、冒气。
3、遇到地裂缝怎么办?
强化对地裂带区域的工程地质调查力度,部分城市亦出台了相关法规条例。
(2)采取各种行政管理手段限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
(3)对已有裂缝进行回填、夯实等,并改善地裂区土体的性质。
(4)改进地裂区建筑物的基础形式,提高建筑物的抗裂性能。
(5)对地裂区已有建筑物进行加固处理。
(6)设置各种监测点,密切关注地裂缝的发展动向
地质灾害预防措施
严禁乱挖乱填、安全距离不足
过分追求场地平坦,不但会提升建设成本,而且可能引发滑坡风险。当填方厚度较厚时,地面及建筑物基础容易出现不均匀的下沉现象。
严禁人为改变河道路径,随意堆弃渣土
自然风光的秀美往往难以人为打造。在山区,可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尤为珍贵,故而在山洪泥石流可能经过的区域,若人为地窄化河道、改易水流走向,或是随意倾倒渣土,便可能导致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严重程度加剧。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支挡工程、截排水措施)
人们通常对农村的排水系统不够关注,例如,房屋周围缺少截水沟,遇到大雨时不仅无法有效排水,反而会使地表水渗入山坡;此外,在场地平整或道路施工中,若未对边坡进行适当的加固或支撑,很容易导致较大面积的滑坡。
重视绿化植物的选择,不要乱砍滥伐
在后山的绿化工作中,我们可以采取有效措施来预防滑坡和泥石流的发生,但关键在于挑选适宜的植物种类和绿化策略。如果斜坡的坡度较大,且表层土壤较为松散,密集的植被和过高的树木可能会使土壤进一步松动,并加速水分渗透,从而降低山坡的稳定性,增加表层滑坡的风险。因此,在屋后斜坡的特定区域内,应避免种植过于茂盛的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