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应急管理部与中国地震局共同举办了“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安全知识发布会。在此次会议上,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的二级巡视员高玉峰披露,我国正致力于推动各地逐步进行科学规划和设计,以及应急避难场所的改造与建设。以社区生活圈作为安全基础单元,我们设置了不同等级和种类的应急避难设施,并设定了适宜的服务范围。例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紧急避难点的服务范围限制在一公里之内,步行大约10至15分钟便能抵达;而短期避难点的服务范围则扩展至2.5公里,步行大约需时30至40分钟;至于长期避难点,其服务范围则更为宽广。
应急管理部地震地质司二级巡视员高玉峰。图片来源:应急管理部
在设计应急避难场所的过程中,需确保每个场所至少配备两条通往外界的不同方向通道。此外,还需兼顾残疾人、老年人、儿童、孕妇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实施无障碍设计。在建设或改造应急避难场所时,应于场所内外及周围区域设置清晰显著的应急避难场所主标志、指示标志以及出入口标志,以便于公众识别和辨识。
应急管理部及相关部门近期共同出台了《关于强化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导的文件》《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手册》等四份新的政策性文件,同时发布了《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分类标准》《农村应急避难场所设计规范》等七项新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这些举措旨在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设计、建设、维护、使用及评估等整个生命周期提供具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手册。
在构建全国性的信息化平台过程中,需强化对全国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的实时整合、资源协调以及登记备案工作,持续提高日常运作及紧急情况下的管理水平。
此外,需严格执行政策制度规范,主动开展应急避难场所的资源调研、规划制定、建设与改造以及维护与管理等环节,从原先的零散建设和管理模式,转变为统一规划、设计、施工、维护及使用等全方位的改进,致力于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理、运用得更加完善,确保在灾害发生时,这些场所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当前各地正逐步对避难场所进行改造与优化布局,合理配置。同时,提醒各位,在日常生活中应留意所在工作、生活区域的应急避难点,对它们的分布和疏散路径有清晰的认识。此外,应积极参与社区及单位举办的应急避难演练活动,熟练掌握相关技能。高玉峰表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情况,他正努力促使各地强化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与维护,同时通过多种途径向公众传播应急避难场所的相关服务信息,以便在灾害发生时,人们能够迅速找到最近的避难地点进行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