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报道,今年的5月12日标志着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的到来,活动主题为“安全共话、应急同学——身边隐患排查”。在这期间,即5月12日至18日,全国范围内展开了防灾减灾宣传周。我省在多个地区举办了各类活动,旨在推广灾害风险预防和自救互救的技能,同时也展示了全省在防灾减灾救灾方面取得的成就,从而增强了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能力。
2025年江苏省的“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于12日上午在宿迁市拉开帷幕,而在启动仪式的现场,还同步举行了针对地震、台风以及洪涝等自然灾害的综合应急演练应急管理宣传周总结,涉及多种灾害类型。应急演练涵盖了会商研判、响应启动、应急处置、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灾情统计以及舆情应对等多个环节,旨在通过集中演练来检验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实际运用效果,同时评估相关地区和部门的防范应对组织流程及部门间的协作配合,为多灾种叠加的突发事件提供科学应对的宝贵经验。
发生地震了,请大家迅速将书包顶在头上,迅速躲进桌子下面……在南京举行的地震避险与逃生应急演练活动中,现场模拟了一次4.5级地震,导致一些老旧房屋出现局部损坏,少数人员被困。这一场景全面展示了“避险、疏散、救援、安置”的整个过程,旨在通过实战来检验地震应急处理及人员避险逃生的实际能力。
地震突发,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花神庙分校的老师立刻指挥学生于教室中进行紧急避难。震感减退后,他们迅速且井然有序地组织学生撤离。当学生们被疏散至操场时,却意外发现少了一个人。恰巧在附近执行任务的蓝天救援队接到这一信息,立刻作出反应,迅速召集队员和搜救犬,火速赶往现场进行救援。不久后,他们便确定了被困者的具体位置,并成功将其解救出来。演练现场不仅模拟了地震引发的险情,使花神湖上的清洁船只倾覆并落入水中,同时检验了水域救援的实力,还安排了临时安置点的建设以及群众转移和安置等演练环节。
学生代表们将地震相关知识编成了易于记忆的唱词,气象领域的专家在活动现场对雷电、台风以及强对流等气象灾害的避险和逃生技巧进行了详细讲解,红十字会则通过情景剧生动再现了“黄金救援四分钟”的急救现场……活动现场还精心打造了一个“立体科普课堂”,通过应急演练、科普讲座、沉浸式体验以及安置点参观等一系列活动,全方位地推广了防灾减灾的知识,有效提高了公众应对紧急情况的避险能力。
这次防灾减灾的宣传活动让我收获颇丰,对防灾知识有了深入了解,特别是对地震这类自然灾害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还学到了地震应急避险的相关知识。在海安市墩头镇小学教育集团吉庆校区,应急知识的宣传展板整齐排列,吸引了众多学生驻足观看。南通市与海安市应急管理部门共同领导,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消防以及红十字会等多个单位,采取“科普知识+应急演练”的融合方式,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堂生动有趣的防灾减灾安全教育活动。
“防灾大舞台”全天不间断地呈现着精彩纷呈的节目,姑苏区双塔街道的老年艺术团献上了以防灾减灾为主题的评弹表演,急救讲师则变身成为“安全脱口秀达人”,通过幽默风趣的段子来剖析急救的黄金法则,“苏小红”动漫展示片也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在苏州狮山文化广场,苏州市减灾委员会举办了2025年的苏州市防灾减灾市集,市集内设有“防灾大舞台”、“防灾先锋站”、“应急体验营”、“硬核装备展”以及“生命方舟湾”等五大特色区域。通过生动有趣的互动展示和实际操作体验,将防灾知识的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操作的技能应急管理宣传周总结,让市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了防灾减灾的知识和技能,增强了他们对灾害风险的认知以及自救避险的能力。
“应急体验营”以“沉浸式学习,场景化训练”为核心理念,开展了苏州市红十字会公益性的应急救护培训体验、电力巴士游览、VR虚拟灭火消防互动、水带保龄球互动活动、搜救犬救援演练与宠物互动、消防应急疏散逃生体验屋、人流拥挤踩踏事故自救屋、VR安全体验设备等多种体验活动。此外,还设有巨型飞行棋、防灾减灾手绘画创作以及“套住安全”亲子互动项目。在这些活动中,市民在专业教官的指导下,亲自实践,掌握了应急自救的技能。
“硬核装备展”以及“生命方舟湾”展区新增了P2实验室车、多功能除雪车、应急指挥移动舱、餐饮与厨房专用舱、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工具以及冲锋舟等一批大型防灾救援设备。市民不仅能够近距离观看,更有机会现场感受这些“硬核”抢险装备在灾害事故救援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据相关消息,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期间,各地将根据各自特点,不断推动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深入企业、农村、社区、学校以及家庭,共同营造一个“大家共同参与、各自承担责任”的全民防灾减灾新局面。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卢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