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老年人走失现象日益突出,走失人数持续攀升。据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白皮书》所示,我国每年大约有五十万老人走失,平均每天就有1370位老人失踪。
失智现象的主要成因是老年患者中的阿尔茨海默病。据阿尔茨海默病国际组织预测,到2050年,将有高达1.315亿老年人受到阿尔茨海默病(AD)的困扰。阿尔茨海默氏症协会进一步指出,大约有60%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病情进展过程中可能会在社区内迷失方向。McShane等研究者在1998年进行的一项针对社区居住样本的10年长期研究中,通过护理人员提供的信息发现,有35%的痴呆症患者曾至少迷路一次,而其中5%的患者则反复出现迷路现象。
老年人在迷失后所遭遇的后果特别严重,我们之所以要重视这一现象,不仅是因为走失的老年人数目众多,更是因为其后果不容忽视。通常情况下,走失的老年人面临死亡的风险较高。据国外学者的研究显示,走失的老年人可能会遭遇低温、脱水、溺水、从高处坠落等威胁生命的危险。这种走失不仅对老年人的生命构成威胁,同时也会对照料他们的家人和照顾者产生深远的影响。此举不仅扰乱了社会秩序,也破坏了医疗秩序,同时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劳动压力。
住院患者走失问题已演变为患者安全的重要隐患。与社区中的老年人不同,住院的老年患者通常患有特定疾病,他们正等待或正在接受治疗,并且需要护理人员的悉心照料。若他们不幸走失,其后果将更为严重。据相关报道,患者走失引发的医患纠纷已成为三级综合医院住院患者面临的一大严重不良事件。
迫切需要实施系统性措施,相关文献指出,我国众多医院在患者走失风险评估、预防以及应急处理计划等方面存在不足[10]。在我国,住院患者的走失风险管理尚未形成系统、有序、协调的体系。部分国家已将住院患者的安全提升至患者安全目标的层面,例如,美国医院评审联合委员会在《2018年患者安全目标》中明确要求医院要采取措施预防存在走失风险的患者。我国虽未将患者安全纳入目标管理范围,然而,对于评估与干预措施的系统化管理的需求正逐渐增强。
本期特此介绍镇江市人民医院在走失风险人群管理方面的成功案例,首先,通过严谨的循证方法挑选出适合的敏感风险评估工具,从而精确地识别出那些有走失风险的群体;其次,通过引入创新的策略,如采用GPS定位器、离床报警器等干预手段,有效地对住院患者的走失行为进行及时发现和阻止;再者,此案例展示了在目标导向下的改善过程,效果显著。我们期望通过这一案例的分享,能够激发业内同仁的深入思考并采取实际行动。
目标引导下的走失风险人群管理
一、现状vs改进目标
依据我院过去五年在走失风险病人照护方面的情况,参照护理评估标准及措施执行率的相关规定,同时考虑项目组成员的学历背景、从业经验和品管圈实践能力,共同确立了改进的目标。
(一)住院走失风险患者不发生走失。
(二)住院患者走失风险评估正确率100%。
(三)住院期间防走失干预措施落实率≥90%。
(四)走失风险患者出院准备服务措施落实率≥80%。
二、实施步骤
No.1
我院之前并未确立统一的走失风险评估标准,所进行的评估准确率仅为79.44%。
措施一:制定住院患者走失风险筛查标准,细化评估流程与方法。
设立住院病人失联风险评估规范,实现风险评估的标准化。遵循循证护理的理念,通过关键词搜索、文献筛选、证据归纳、障碍要素剖析以及临床应用转化等步骤,构建了包含五项标准(如过往失联记录、器质性病变等)的医院失联风险筛查体系。此外,还制作了“一种适用于老年患者的失联风险评估转盘”,以确保住院病人失联风险筛查的科学性、操作性和便捷性。
对住院患者进行走失风险评估的时机和内容进行具体化,并实现评估流程的规范化。编制走失风险口袋评估小手册,并附上走失风险评估流程图。
开发了一本住院患者走失风险评估便携手册,使走失风险评估更加明确。制作了包含人、时间、空间定向力的评估思维导图;根据BI评估项目设计了统一的操作指令图示,该图示通过三个相互关联的操作指令构成,例如通过(拿起梳子、梳理头发、照镜子)等动作,既实现了指令操作的统一,又提升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与药剂科协作编制了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清单。将相关内容汇编成便携式的走失风险评估手册,并放置在每个治疗车内,以便于工作人员随时取用,确保评估资料的易得性和操作上的便利。
No.2
问题二:在我院实施的前期住院患者防止走失的干预措施中,其执行效果达到了80.08%的比率。
措施二:修订走失管理制度,使住院患者走失管理制度化。
1.制定住院走失风险人群集束化干预措施。评估结果显示属于走失风险群体,值班护士随即向护士长和医生进行了报告;将患者安置在靠近护士站的病房,并实施每小时一次的巡查,以及每班次的交接工作;制定护理问题记录模板,记录患者每班次的行踪,并录入SBAR电子交接班系统;在患者手腕带上贴上绿色警示标签,记录联系方式,协助穿戴醒目的病员服,并留存照片以标注其外貌特征;采用GPS定位器进行定位病人走失应急调配演练,使用离床报警垫,并在病区实行全天候的门禁管理;向患者家属说明可能存在的走失风险,要求家属进行24小时陪护,并在《住院须知》上签字确认,同时将防走失教育纳入教育计划中执行。
2.制定住院病人走失处理流程。
No.3
问题三:在我院,针对出院前存在走失风险的患者,我们实施的改善措施落实情况目前达到了61.20%的比率。
措施三:实施出院计划关键任务的防走失干预策略。
入院后24小时内需进行出院计划的需求评估,针对存在走失风险的患者群体,制定相应的出院计划实施流程。同时,研发出院计划需求评估的高标准量表,并编制相应的标准化流程图。
在患者住院期间,我们制定了并实施了针对可能走失人群的出院计划干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举办居家防走失照护技巧培训营、编制护士使用的教育性思维导图、进行持续的走失风险评估、以及建立走失风险人群的个案管理档案。
在患者出院前24小时至出院后72小时这一时间段内,对那些有走失风险的人群提供针对性的居家环境适应指导。我们采用云视讯技术、3D平面动态展示以及视频对话等方式,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居家环境适应指导。
三、改进成效
在过去的三年间,医院仅有一例走失风险病人发生了走失事件,但该事件在24小时内便得到了及时找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这段时间内,住院的走失风险患者并未发生任何走失事件,这充分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住院患者走失风险评估的准确率达到了百分之百,我们制定了住院患者走失风险筛查的标准,实现了评估的统一化。同时,我们还绘制了走失风险评估的流程图,使评估流程更加规范化。此外,我们还制作了走失风险口袋评估小手册,使走失评估工作更加具体和便捷。
住院期间,我们实施了防走失的干预措施,其执行率高达95.2%。同时,我们对走失管理制度进行了修订,针对住院期间有走失风险的群体,实施了集束化的干预策略,并且绘制了详细的走失预防及处理流程图。
四、患者出院前的风险防范措施执行率达到85.29%;针对存在走失风险的人群,实施了出院计划中的关键环节(包括入院后24小时内、住院期间、出院前24小时至出院后72小时)的防走失干预措施,确保了走失管理的全流程覆盖,并实现了对走失风险人群的家庭式照护。
这是一项新型的国家专利,它涉及一种专为老年病人设计的走失风险评估转盘,其专利编号为ZL 2020 2 1794537.7。
(六)相关标准文件包括:病人走失风险评估准则、病人走失管理规范、以及走失风险便携式评估指南。
四、建议推广的价值点
病人走失风险筛查标准既能够精确地,又能够迅速地识别出那些存在走失风险的个体。
(二)走失预防与处理流程图简洁明了,便于护士掌握。
(三)我们推出了“全程无缝隙管理走失风险人群”的创新模式病人走失应急调配演练,确保患者能够顺利回归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