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内容包括有哪些
1、根据企业实际情况,找出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并进行监控。
常见的危险源有:
(1)高处坠落及物体打击事故预防监控措施。
(2)机械伤害事故预防监控措施。
(3)火灾事故预防监控措施。
(4)触电预防措施。
(5)中毒预防措施。
2、在发生危险源时的紧急预警行动。
接到报警信息后,接警人员需立即向指挥部的负责人进行汇报,汇报内容需涵盖事故发生的单位、具体时间、地点、事故的性质和类型、受伤人员的状况、事故造成的损失、所需的急救措施以及到达现场的具体路线和方法。随后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时间,指挥部将启动应急预案,并通知相关专业的救援小组迅速赶往现场进行救援工作。同时,根据实际情况,还需向上级管理部门和街道(地区)办事处进行报告。
3、信息报告与处置。
(1)信息报告与通知。
(2)信息上报、传递。
4、应急响应。
单位应对紧急情况的处理流程包括:接收报警信息、启动应急机制、实施控制与应急措施、扩大应急响应范围、结束应急状态以及进行后续处理。
5、后期处置。
6、保障措施。
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演练频次
矿山、金属冶炼、建筑施工等领域的相关企业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时间,以及生产、经营、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和危险化学品的单位,以及使用危险化学品数量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化工企业,以及烟花爆竹的生产和批发经营企业,均需根据综合或专项应急预案,每半年至少举办一次应急演练。同时,还需依据现场处置方案,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针对关键岗位或重要设施的应急演练。
劳动密集型企业和人员密集区域需根据实际情况,每季度至少举办一次人员疏散及自救逃生等应急演练活动。
其他企业或机构需依照综合或专项的应急计划,每年至少举办一场应急演练活动;同时,根据现场的具体处置措施,每半年至少对关键岗位或关键设施进行一次应急演练。
在发布并实施应急预案之前,生产经营单位需进行一次应急演练活动,以此验证应急预案的实际应用效果。
生产经营单位理应主动与负责安全生产监管的当地部门紧密协作,共同参与并实施联合应急演练。
法律依据: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八条明确指出,应急预案需详细阐述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架构、职责分工,以及针对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应对流程、应急保障手段,还包括事后的恢复与重建措施等。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各类突发事件的特点各异,应急预案的内容要求也随之呈现出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