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广州举办的国际应急安全博览会中,低空经济与应急救援展区一经亮相,便迅速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眼球。那么,航空应急救援领域现在的发展状况怎样?又遇到了哪些挑战?让我们共同深入探讨这些问题
博览会聚焦航空救援
2025年6月17日,广州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国际应急安全博览会。这次展会特别设立了低空经济与应急救援专区,吸引了众多目光。专区里,无人机、eVTOL等前沿技术产品在应急救援中的应用得到了集中展示,仿佛为观众打开了一扇观察未来救援模式的窗口。现场中,各种先进的设备摆放得琳琅满目,让人不禁为之赞叹,感叹科技的发展为应急救援领域带来了无尽的潜力。
建设起步阶段现状
应急管理部救援协调和预案管理局的前任负责人郭治武,在一场关于航空应急救援产业发展趋势的研讨会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我国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构建方面,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尽管航空技术在应急救助领域的应用日益增多,但整体水平与预期目标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我国应急管理领域所使用的飞机与直升机总数达到280余架,无人机数量更是超过了一万台。尽管这些装备数量可观,但在分布与使用效率上,仍需进行更深入的优化调整。
航空救援成果显著
闫鹏,中国航空学会的航空救援首席专家,他提到,在2023年京津冀地区抗洪救灾行动中,航空救援团队的表现格外抢眼。他们不仅成功运送了上千吨的救援物资,还协助转移了一万多名受灾群众。更值得一提的是应急指挥系统组成,与十年前相比,应急救援的响应时间缩短了60%。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我国正迅速从传统的地面救援模式,向立体化、联动式的现代化救援模式过渡。这种变化明显增强了紧急救援的效能,从而让更多生命在危急关头获得了及时的救援。
战略意义与现存差距
闫鹏提到,航空应急救援是构成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同时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然而,相较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在航空应急救援领域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美国的航空紧急救援服务大约在20分钟内就能作出反应,覆盖了约84.5%的人口;德国的救援时间缩短到了15分钟,覆盖范围几乎遍布全国98%的土地;日本更是能够利用直升机在20分钟内实现全国范围的覆盖。然而,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尚需付出更多努力。
体系短板亟待补齐
我国航空救援体系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指挥效率需要提升;其次,力量分配不够均衡;再者,救援范围相对狭窄;此外,装备性能需要增强;同时,人才队伍建设相对缓慢;最后,政策和资金支持还需加强。救援队伍在各个区域的配置并不均衡,有的地方救援力量显得比较单薄;部分救援设备的功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所欠缺,这直接影响了救援工作的成效;在人才培养上应急指挥系统组成,缺少专业的航空紧急救援人才。这些不足之处限制了我国航空紧急救援事业的持续进步。
行业困境需探索出路
新兴产业在成长过程中往往面临各种挑战,航空应急救援和低空经济领域同样如此。我们有时研发出科研成果,也预见到它们的应用潜力,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市场,难以找到盈利的途径。这种情况主要源于新兴产业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系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企业还有科研机构等各方必须齐心协力,寻求恰当的解决之道,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优化产业环节,保证这些新技术能够切实落地并扎根,展现出它们本应具备的作用和价值。
我国在航空紧急救援领域若要拉近与先进国家的差距,以下哪个方面的提升最为关键?若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启发,不妨点个赞,并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