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亿级低空旅游产业待爆发,现状差距为何如此之大?

低空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正逐渐成为推动我国文化旅游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自2010年《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颁布实施后,我国在低空旅游领域的政策制定和改革措施持续深入,涉及低空空域的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产业的融合、技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低空应用场景的开发等多个方面,政策带来的积极效应不断显现。

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我国低空经济产业规模预计将攀升至1.5万亿元,且到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届时将形成一个规模达万亿的产业集群。根据相关数据,截至2023年,我国已有396家通用及小型运输航空公司实际投入运营,然而,它们中从事空中游览业务的比例仅为26.3%。由此可见,低空旅游市场的整体规模与预期目标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厉新建国外旅游应急服务,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的执行院长,强调指出,在我国低空旅游的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限制,这些问题涉及空域管理、基础设施的完善、业态的创新、安全监管的加强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

厉新建强调,尽管我国低空经济,特别是低空旅游的发展速度较慢,这背后有通用航空发展历史较短等客观因素,但更为关键的是,问题出在空域的开放程度、通航管理的体制和能力建设上,以及如何更高效地将现有试点成果推广开来。若设施未能得到完善、空域未能得到拓展、管理未能进行改革、审批流程未能得到优化、标准未能实现统一、监管效率未能得到提升、保障措施未能得到加强,“通航+旅游”的模式将难以实现发展,低空旅游市场也将难以实现规模的扩大。

厉新建针对如何促进我国低空旅游业的进步,提出了以下几项发展策略:首先,应编制低空旅游的总体规划和相关法规及标准体系。一方面,通过设立低空旅游的相关标准,特别是对低空旅游活动区域、气象条件等方面的标准进行规范,以降低在该领域投资建设中的不必要的损耗。另一方面,通过完善产品、服务、安全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增强市场对低空旅游的信任度。此外,我们必须构建覆盖全国及各区域的低空旅游发展蓝图,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低空旅游在空间布局、基础设施、紧急救援以及安全管理等方面的全面进步和系统完善。

国外旅游应急服务_低空旅游政策发展_中国低空旅游市场规模预测

第二点,是扩充旅游业务种类,塑造行业突出风貌。现阶段,我国的低空旅游主要依赖直升机等手段,这类旅游方式投资规模较大、噪音污染严重,对场地条件要求较高,且在投资、运营以及维护保养方面的成本相对较高。此外,游览体验形式较为单一,价格昂贵,而低空旅游在创新性、互动性、娱乐性、运动性和挑战性等方面的特色尚不明显,导致其市场吸引力以及用户忠诚度相对较低。体验内容创新机制尚未建立国外旅游应急服务,基于“以小众引领大众、以玩家带动群体”的消费促进模式尚在形成之中,低空旅游领域的“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产业生态融合机制尚需完善。低空旅游项目大多属于小范围消费,远未形成具有广泛社会性和行业性的消费潮流。此外,热气球、滑翔伞、动力伞等在海外已相当成熟的低空旅游项目在国内的发展相对滞后,尚未建立起具有显著社会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基地或企业,同时,也未涌现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节庆活动、产品或旅游品牌。

第三,积极促进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与旅游业态的深度融合。相较于传统直升机,eVTOL在制造和运营成本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还能有效减少噪音和环境污染,从而增强价格竞争力,吸引更多游客。技术的持续创新,也使得低空旅游飞行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显著提高。人迹罕至之地的出行选择,能够有效促进风景独特区域的资源开发。

四是低空旅游发展要建立跨界融合发展的思维。一方面,需加强“机”体内的人体体验设计,通过精心挑选游览目标、合理安排具体路线、创新体验主题以及针对主流人群进行推广等方式,力求借助直升机、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提升高空旅游体验的质感;另一方面,通过这些低空飞行器与旅游过程中的其他体验和消费活动形成联动,不仅能够丰富旅游消费活动的内涵,还能在助力其他旅游消费活动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其发展领域。

厉新建指出,当前,低空旅游在公众认知度、行业规模、示范工程建设以及游客体验质量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尽管在空域开放方面普遍存在一定的限制,但在旅游景区等相对封闭独立的环境中先行开展低空旅游,依然具备较强的市场适应性。低空旅游的新兴玩法不断涌现,同时空域开放的范围也在持续拓宽,这使得国内外游客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中国,还能轻松畅游中国各地。(中国经济网记者 魏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