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自然灾害和异常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对应急物资的需求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我们全面调动和激发社会各界的积极性,构建一个国家与民间相结合的全方位应急物资储备网络。文中详细阐述了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在社会化储备方面的必要性、存储方式的探讨、各方参与者的协作问题以及应急仓库选址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之处。重考虑以下因素:一是资源分配的均衡性,二是储备设施的布局合理性,三是物资种类与数量的匹配度储备应急物资的重要性,四是应急响应的速度与效率,五是储备体系的可持续性。
第3卷
第1期3月
工程研究领域——在多学科视角下探讨的工程技术期刊《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3()8— 6 1: 2 8M a.201 r, 1
2 1年 1 0
我是否:编号为1 372的样本,在2012年4月24日,测得数值为201 000,其标准偏差为1.82。
探讨构建全国性应急物资储备系统所涉关键议题的马新、陈涛、黄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9)于2009年发表。
会各界力量,广泛收集和储备各类应急物资,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提供救援和支持。
具备相应能力,构建国家与民间相结合的全方位应急物资储备系统。章某对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社会化需求、存储方式、各方协作以及应急仓库选址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其不足之处进行了阐述。作者指出,针对我国实际情况储备应急物资的重要性,在建立全国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特别重视对应急物资的分类、储备模式的挑选、政府与企业共同储备物资的定价策略,以及在不同储备模式下应急物资的选址和库存布局等关键研究议题。在构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的过程中,需考虑其社会化运作,探索适宜的合作模式。同时,合理选址和科学库存配置也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受自然灾害影响深重的国家,所
因此,应急物资的充足与否,是影响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效果的关键要素之一。
灾害种类繁多,发生频率极高,影响范围广泛,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超过7%的城市、至少5%的地区都遭受了灾害的侵袭。
我国自 19 9 8年张北地震后,逐步建立了救灾
中央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已在天津、沈阳、哈尔滨、合肥、武汉、长沙、郑州、南宁、成都、西安等城市设立了10个中央级储备库;同时,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建设兵团范围内建立了省级储备库;此外,在21个地市级单位设立了地级储备库,而在9个县级单位则设立了县级储备库……如此一来,一个覆盖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的多层次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已初步形成。
该地区人口密集于遭遇气象、地震、地质以及海洋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区域。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平均每年约有3亿人次遭受各类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大量房屋损毁。
该房屋数量约为三十万间,涉及紧急转移安置的民众大约八十万人,由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接近两千亿元。至2008年,情况愈发严重。
以来,汶川地震、南方冻雨、玉树地震、舟曲泥
省、市、县四级构建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大体上确保了灾后24小时内首批救援物资能够送达灾区。然而,即便如此,在汶川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面前,我国在
山洪暴发,每遇此类灾难,无不给我国的社会与经济造成巨大损害。自然灾害等非典型突发事件的难以预测性,使得后果尤为严重。
目前储备体系存在缺陷,主要体现在物资种类不丰富、储存量短缺,以及储备库数量有限且地理位置分布不均等方面。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卢少平提出必须实现国2的突破。
家庭储备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及社会资源,将储备融入民间,推行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的储备模式。郑宏凯亦持相同观点,他认为,以我国整体国力来看,仅依赖国家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其特性、稀有程度以及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共同导致了对应急资源的紧急需求,这种需求具有突发性、迫切性、多样性和巨大规模。
在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挑战时,资源配置与布局、配送与调度的有效性显得尤为关键,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急处置的效率和成效。
作者马新,生于一九六八年,男性,回族,籍贯天津,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专注于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电子邮箱为e-g2@icrmalkma1malo.n;陈涛,同生于一九六八年,男性,汉族,来自山东淄博,也是硕士研究生,其研究方向亦为应急管理。黄钧,男性,汉族,北京出生,担任教授职务,专注于应急管理领域的研究。他的电子邮箱是Emaljn@g cs cc— i u h u a . .n: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