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应急管理聚焦九大重点?关乎安全,这些工作你知道吗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2025年应急管理工作聚焦“九大重点”

1月7日至8日举办的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强调,需聚焦关键领域,以点带面推进,到2025年,将重点推进九项工作。

——深入推进安全生产根本性攻坚三年计划。需进一步加强整体规划和持续监督,优化警示谈话、挂牌督办等制度,细化评估考核的标准,稳步推进“八大行动”年度目标的实施。同时,要注重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的完善和提升,构建完整的整改闭环和责任追溯体系,形成企业自查自纠的常态化运作,不断促进重大事故隐患的彻底排查和动态消除。需持续强化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等防范手段,加大力度淘汰和更新化工领域落后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推动老旧装置的淘汰和改造,同时加速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进程,并针对化工重点区域、园区及金属冶炼、大型商业综合体等企业负责人开展安全教育培训。

——推进重点行业领域专项整治。矿山领域需加大力度确保“八项刚性举措”得到严格执行,并持续推动“三个一批”计划取得实效;在危险化学品管理上,需高标准实施化工园区“十有两禁”的安全整治和提升,对高危细分领域的风险进行深入排查和治理;消防领域需严格监管和防范高层建筑、大型商业综合体以及“九小场所”等关键区域的安全隐患,并扎实开展建筑保温材料、动火作业等环节的全面整治;工贸领域则需集中精力在钢铁、铝加工(深井铸造)、粉尘涉爆、有限空间作业等关键行业,狠抓整治效果和水平的提升。同步促进相关机构深化对燃气、自建房等领域的安全专项治理,同时加强这些领域的安全监管力度,以提升协同管理的效果。

——统筹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必须加强整体规划协调,确保上下级之间紧密配合、协同作战,优化自然灾害防治的全面监督检查制度应急管理法制化研究,推动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的构建;必须加强综合减灾能力,巩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不断更新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数据并应用其成果,健全综合减灾示范创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加强综合保障措施,着重提高在极端条件下如“三断”等状况下的应急保障效能,迅速推进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的全面覆盖应急管理法制化研究,强化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灾情核查评估的工作机制,努力实现防灾工作更加前置、减灾基础更加坚实、救灾保障更加有力。

——在完善大安全大应急的框架内,需优化应急指挥体系。应不断增进国家应急指挥中心的运作效率,增强跨部门协同作战、协同反应、即时沟通以及集中指挥的能力。秉持实战导向,进一步巩固各级指挥部的建设,拓宽全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综合业务系统的应用范围,并加速实现各行业领域数据的实时共享与共用。加强应急管理部门的信息主导渠道建设,提升突发事件网络信息的核查与处理流程,力求迅速、稳妥、有力地应对各类紧急情况。同时,强化《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宣传教育与执行力度,构建国家专项应急预案的衔接与协调工作体系,确保在应急状态下,各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协作顺畅高效。

应急管理法制化研究_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_2025年应急管理九大重点

——需强化应急救援队伍的规范化构建。需全面规划,大力推进消防救援工作的现代化进程,加速打造我国应急救援的主力军和国家队伍,合并组建消防救援的机动部队,增强队伍应对各类灾害的救援实力。全面规划,加强航空应急救援系统的构建,加速推进航空救援队伍的整合与布局。统筹推进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规范化建设,旨在增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实力,优化队伍的构成与分布,完善国家工程应急救援力量的整体体系。同时,积极推动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与各类专业队伍、志愿者队伍等开展联合训练,不断强化各队伍职责分明、相互支持、协同配合、共同进步的多元化应急救援力量构建。

——需着力增强基层应急处理能力。各应急管理部门需积极履行主导和协调职责,协助党委政府精心规划整体布局,不断推进各项政策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同时,应激励基层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勇于创新,积累新经验,从而以点带面,全面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水平的整体素质。进一步优化乡镇(街道)的应急消防工作体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应急消防一体化、队伍站点一体化管理模式,加强预防工作的基础。提升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规范,组织先进适用的装备深入基层和前线,促进“小巧快速智能”的新型装备的广泛使用,持续增强数据在基层工作中的支持作用。

以先进的生产力力量激发新的战斗力潜能。需深入推进“智能应急”发展战略,重点借助科技和信息化工具革新应急管理力量的构建方式,促进科技力量的深入基层应用。持续增强对关键行业和领域安全风险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及推广应用的投入,扩大“久安”大型模型的应用范围至电力、铁塔、通信、遥感等多个大数据领域,并加速推进应急管理业务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有计划地推进煤炭深部安全开采技术的试验工作,深化“工业互联网与危化品安全生产”的试点项目,同时实施“数字消防”系统的建设。推动应急管理装备创新发展的举措,着重加强高原峡谷、三断条件以及复杂地形等特殊环境下的装备研发与应用。

需加速推动应急管理领域的法制建设,加紧完善应急管理领域的关键法律和规章的修订工作,不断强化对核心标准的提供,持续提升强制性标准的比例,通过标准的提升来推动本质安全水平的不断提高。坚持实施严谨的执法标准与周到的服务态度相融合,主动采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手段,助力执法的精确性,构建起多层次、协调一致的执法检查体系,有效遏制了利益驱动下的检查、随意性的检查等现象,力求减少重复和多头执法检查的情况。

构建完善的公共安全社会治理框架,需巧妙运用市场运作和金融策略来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进展,加强安全评估、检测和检验机构的管理,以及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的配套制度,同时推动灾害保险制度的创新。充分发挥群众举报和社会监督的效用,增强企业员工主动发现并上报安全隐患的内在积极性,加强灾害风险和隐患报告队伍的构建与保障,强化对成功避险行为的表彰和奖励,共同构筑坚实的应急管理人民防线。针对“一老一小”等关键群体以及灾害高风险时段,切实推进安全宣传“五进”活动,全面提升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