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苯及其它类似化合物发生泄漏或爆炸等安全事故,由此引发的泄漏将导致相关物料进一步泄露。苯、对苯二胺等化学物质(及其不完全燃烧后的产物)一旦泄露,便可能对周围水源构成威胁。苯因其低沸点特性,挥发成气体后,还可能引发吸入伤害。鉴于此,采取科学的急救措施显得尤为关键。
一、救援措施
立即组织当地居民撤离至事故区域之外。以防受到有害气体的侵袭。在撤离过程中化工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应朝逆风方向前进,保持低姿态行进。遇到浓烟时,应使用湿毛巾覆盖口鼻。切勿搭乘电梯或自动扶梯。二次爆炸的风险极高,请勿围观。在撤离过程中,务必确保老人和儿童的安全。如条件允许,撤离应有序、有组织地进行。
某些气体的毒性较为显著,因此最稳妥的选择是,在环境监测数据表明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已降至正常范围之后,再重返原先的居住地。
迅速进行紧急救援并处理爆炸现场事宜。根据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的《危险化学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的规定,一旦发生危险化学品爆炸等事故,涉事企业需立刻启动内部应急预案,开展救援工作。同时,依据分级响应的原则,地方政府需设立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并依据既定的处置预案,对事故救援进行统一协调和指挥。
危险化学品爆炸的一般处置方案:
接到报警后,需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企业名称、具体位置、涉及的危险化学品种类、事故的基本经过以及人员伤亡情况等相关信息。
封锁事故发生地,设立安全警戒区域。事故一旦发生,立即启动应急计划,依据化学品的泄漏扩散状况、火焰的热辐射以及爆炸影响的范围来划定警戒区,同时对通往事故现场的主要道路实施交通管制。
人员疏散措施包括撤离与就地保护两种形式。撤离即把所有可能面临威胁的人员从危险地带转移至安全地带。就地保护则是指人员进入建筑或其他设施内,待危险解除。在撤离比就地保护更具风险或撤离行动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应采取就地保护措施。指挥人员需在建筑物内引导人员,关闭所有门窗,并切断通风、加热及冷却系统。
现场管控至关重要。对于各类事故,必须实施现场管控措施。应急人员需依据事故的具体性质以及事故中涉及的不同物质,采纳相应的防护手段。
二、救治措施
事故一旦发生化工厂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个人应立即离开事发地点,同时检查自身健康状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预防潜在的危险。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直接拉开眼皮,用持续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对眼部进行冲洗,持续时长不得少于十五分钟,之后请尽快就医。
一旦吸入有害气体,应立即离开污染环境,前往空气清新的地方。确保呼吸通道畅通无阻。若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提供氧气。若呼吸和心跳停止,需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随后应尽快就医。在急救过程中,应避免使用肾上腺素。
食入:误服者给充分漱口、饮水,尽快洗胃。就医。
烧伤处理需遵循“五字诀”——迅速用冷水冲洗降温,去除燃烧残留衣物;将烧伤部位在清水下冲洗或浸泡于清洁冷水之中,直至疼痛明显缓解;用干净的布料或毛巾等遮盖伤口,避免涂抹抗生素、消毒液或有色物品;最后,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信息来源:“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河南省委政法委新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