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57件举报、61.5万人便捷制证!河北应急管理成果惊人?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人民网石家庄11月29日报道,通过广泛动员社会共同治理,河北省强化了对安全生产举报的重奖激励机制。自今年起,全省累计接收举报16257起;为61.5万名群众提供了快捷的制证服务;同时,共接听了1713通12350群众来电,确保了接听率和按时办结率均达到100%……在11月29日的“河北加强法治应急管理 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新闻发布会上,记者了解到,河北省应急管理厅在推动全省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全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

加强应急管理_河北省应急管理系统优化营商环境_河北省安全生产条例

在“河北强化法治应急管理工作,助力提升营商环境”的新闻发布会上,人民网的记者赵明妍进行了拍摄。

河北省应急管理厅的一级巡视员林长风指出,基于应急管理的实际情况,对《河北省安全生产条例》和《河北省防汛避险人员转移条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旨在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并有效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河北省已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应急管理系统20条措施》,该措施从执法规范化、服务质量提升、审批流程优化、信用监管加强、政企沟通顺畅以及执法监督强化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制度化的规范。

同步深入推进“证照分离”的改革措施,对雄安、正定、曹妃甸、大兴机场等自贸试验区实施更加倾斜的政策支持,同时,将14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到地方执行。有序推进告知承诺制改革进程,将涉及危险化学品无储存经营企业的许可证延期、注册信息变更(包括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企业名称等)纳入全省告知承诺制行政许可事项范围,同时,进一步精简特种作业操作证的核发和复审流程,并将提交个人健康证明的要求替换为书面承诺形式。

林长风指出,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向纵深迈进,该区域已实现安全评估等四项许可资格的互认互认,同时,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等三项许可事宜在京津冀三地的自贸区中达到了“同标准、同审批”的状态。

河北省应急管理厅共制定了410项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具体明确了20项行政许可、3项行政确认、2项行政强制、21项行政检查、1项行政征收(涉及)以及3项行政给付事项的裁量范围。同时,省市县三级应急管理部门实行统一的裁量标准,以此进一步规范行政裁量权的行使,并全面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进程。

全省应急管理系统正深入开展任性执法、选择性执法、运动式执法的专项整治活动,同时,不断推进对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并积极推动实施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措施。河北省出台了《应急管理系统轻微违法行为包容免罚清单》,其中详细列出了15项初次违法可免于处罚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的具体情形。通过综合运用责令整改、批评教育、提醒告诫等方式,促使企业迅速改正错误。同时,严格执行执法告知制度,在执法检查前,提前向企业告知相关事宜加强应急管理,指导企业进行自查自纠。对于企业自查发现并已采取整改措施的问题隐患,将不再予以处罚。”林长风如此表示。

据调查,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提供全方位的协助与引导,帮助企业强化基础管理,对检查中暴露的问题和隐患进行深入分析,协助企业找出根源,促进整改措施的执行,从而提高安全管理质量。我们坚决摒弃简单处罚的做法,对于因安全生产问题受到行政处罚的企业,在公示期限即将结束时,立即发送信用修复的提示信息,指导企业登录政务服务平台,提交必要的信用修复材料。

林长风强调,河北省将坚守安全防线,确保安全监管既有力又精准。稳步推进安全生产根本性攻坚的三年计划,全面展开“十大行动”的部署,共排查并整改重大安全隐患超过1.3万个;对高危行业企业、区域内的重点企业、曾发生事故的企业以及存在安全隐患、容易引发重大伤亡的企业,提供帮扶和指导,重点关注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履职情况、双重预防机制的建设、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实施、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以及安全技术服务等方面;采用“专业专家+综合团队”的模式加强应急管理,帮助企业有效控制各类安全风险,预防事故的发生;积极运用执法普法、大数据推送等多种手段,主动向企业推送政策和服务,确保企业能够充分了解并享受到各项惠企政策。

河北省应急管理厅在推进应急科普活动方面不遗余力,将应急安全知识普及至企业、农村、社区、学校和家庭,推出了“冀时应”系列科普视频。此外,还举办了诸如“安全带回家·祥和过大年”、“安全进万家 幸福你我他”、“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安全宣传咨询日”、“应急安全知识网络竞赛答题”以及“安全警示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吸引了线上线下数亿人次参与。举办“开工第一课”网络讲座活动,针对季节性生产生活安全以及应急避险知识等关键主题,精心制作了“农村大喇叭——安全之声”系列音频。这些音频在乡村、社区等人口密集区域进行广泛宣传和播放,显著增强了公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赵明妍、张铭洋、李正泽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