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急时刻!应急管理工作者如何为人民赴汤蹈火?

宁波市海曙区图书馆

新华社于北京6月12日发布报道,主题为“强化安全壁垒,守护千家万户的温馨——五位应急管理领域的代表共同探讨职责与责任”。

新华社记者周圆、魏弘毅

有这样一群人,在岁月安好的时刻,他们细心排查潜在的危险,构筑起一道道坚实的安全壁垒;而在面临危机的时刻,他们勇敢地站在最前线,不惜一切为人民利益奋斗。这些人,正是我们敬爱的应急管理工作者。

6月12日,国新办举办了一场名为“新征程上的奋斗者”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会上有5位来自应急管理系统的代表出席。他们围绕“勇担应急使命守护人民平安”这一主题,展开了故事的分享,并共同探讨了各自的使命与责任。

冷库内火势猛烈,钢瓶不时发生爆炸,附近仓库还堆放着近万立方米的木材……面对紧急关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南二环路消防救援站的站长巴特尔率领攻坚队伍勇敢地冲入火海,在浓烟滚滚、热浪逼人的环境中,他们奋力遏制火势蔓延,对冷库进行冷却处理,并小心翼翼地搬运出随时可能引发爆炸的钢瓶。经过长达四小时的艰苦奋战,火势终于被成功扑灭,木材仓库得以保全。

我曾感到恐惧,却从未有过退缩的念头。巴特尔,这位参与过4800余次灭火救援行动、历经生死考验的英雄,如此说道。他选择投身消防救援事业,他和他的队友们始终坚守岗位,毫无怨言。

山火肆虐,洪水奔腾,地震频发……无论险情出现在何方,总能在那里看到一抹抹鲜艳的火焰蓝和救援橙的身影。

在缅甸地震的救援行动中,位于曼德勒市的“天空公寓”内,中国救援队伍成功救出一名被困三天的人员。身为结构工程领域的专家,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王涛与救援队员们携手深入废墟,对现场环境进行了仔细的勘查。他们发现了一个三角形的空隙,并据此制定了相应的破拆计划。

在拆解作业中,我们遭遇了一次较为强烈的余震,然而我们精准地定位了作业区域,确保了作业活动未受干扰,并最终成功救出了被困人员。目睹从废墟中获救的生还者,王涛心中充满了喜悦,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之重。

筑牢安全之基,离不开科技之智。

应急管理工作者使命担当_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_消防救援人员英勇事迹

灾害救援现场,尤其是滑坡、泥石流等险情之地,常常会出现一种设备,那就是边坡雷达。这种设备能够实时监测边坡的细微变化,为救援行动提供关键的科学依据。

以往救援现场主要依赖的是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人力,而现在,我们拥有了高效的救援体系、尖端的科技设备和专业的救援团队,使得整体应急救援能力得到了显著增强。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勘测队副队长张亦海举例说明了这一点,他提到,他们团队自主研发的边坡雷达在救援现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多次成功发出预警,总计提供了超过5000小时的安全监测服务,确保了近3000名救援人员的安全。

张亦海表示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未来他将在研发先进装备方面持续投入精力,将更尖端的技术融入应急救援领域,并在这条守护生命与希望的征途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吴玮主任,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灾害评估部的负责人,自投身防灾减灾救灾事业以来已走过19个春秋。他致力于打造“天空监测、地面核查、模型计算”三位一体的灾害评估技术体系,通过将遥感技术、地面抽样调查、模拟仿真、机器学习等多种手段进行创新性融合应用,显著增强了灾害评估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吴玮长期与灾害抗争,深知当前灾害风险形势的严峻与复杂性。因此,在灾害评估工作中,他主张必须从单一灾种的评估模式,转变为对复合链式灾害的综合评估。他承诺:“未来,我将继续致力于科技减灾领域的研究,为防灾减灾救灾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基层是风险防控、隐患排查以及应急处置的第一线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因此,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显得尤为关键。

在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县应急管理局局长赵军正不断推动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他着手组建民间志愿救援队伍,以增强救援力量并提高响应速度;同时,他还邀请专家深入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和治理的前线进行专业诊断;此外,赵军局长还着手建立针对重点人员和关键地点的详细台账。

赵军指出,我们一直秉持预防为主的策略,将预防与应急响应有效结合,通过实际行动和责任担当,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宁与和谐,并以此促进应急管理工作的显著进步。过去五年间,全县的生产安全事故数量及死亡人数与之前五年相比,均有显著减少。特别是在防汛减灾工作中,我们已连续16年成功实现了“零死亡、零失踪、零重伤”的“三零”目标。

赵军强调,身处防御最前线、坚守保卫第一道防线至关重要。他指出,作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者,他和同事们将竭尽全力防范风险、确保安全、维护稳定,以实际行动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应急力量。